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隋文帝专题(1):大一统的重现与巩固

文章来源:黑蛋文化     时间:2022-12-13 12:49     浏览量:

前言:隋文帝杨坚是入选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三位中国皇帝之一,排在第82位。该书这样评价隋文帝:“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透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在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隋文帝这一政治人物,介绍其生平事迹,重点展现其在政治、法律、军事、土地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上的建设与改革,并总结后世的评价与研究现状。

第一篇文章为《大一统的重现与巩固》,介绍杨坚如何在多民族政权割据纷争的历史背景下实现大一统并强化中央集权。文章节选、改编自《政治通鉴(第一卷)》的“隋文帝”词条。

一、隋文帝简介与生平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 年),中国隋朝开国皇帝。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诸多建树。他结束了秦汉以后350余年的分裂状态,实现了中国秦朝以后的又一次大统一。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隋文帝画像。

杨坚自称身家源出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但无以考证。有史可考的是他的一个先祖在前燕时曾任太守,其子戍边武川镇,被任命为司马并定居,家族遂繁衍下来。其父杨忠在西魏时追随宇文泰建功立业,在宇文泰北周称帝后地位愈益显赫,成为北周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官至柱国、大司空,受封随国公。

杨忠按照当时达官世族的普遍做法,在自己家里辟宅做寺,杨坚本人从小在佛寺长大,深受佛教影响。后来袭承其父参与政事,靠其父而与北周柱国、大司马独孤信之女联姻,再后来又把女儿嫁给北周太子。这些社会关系,成为杨坚逐渐位高权重的主要资源。在他父亲的庇荫下,杨坚仕途顺利。14岁时,京兆尹薛善任用他为功曹,杨坚从此步入仕途。15岁时,由于其父杨忠的功勋,他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16岁时已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到此,这个大将军还一次战役都没有参加过。杨坚的功绩是在公元576—577 年参与北周灭齐的过程中建立的。他领军消灭北齐主力,并因此进位柱国。

公元578年,北周宣帝即位,杨坚女贵为皇后,杨坚也晋升为上柱国,就任大司马。公元579年1月,39岁的杨坚被任命为新设的四辅官之一的大后丞,7月升为四辅之首的大前疑。同年5月,北周7岁的宇文阐(周静帝)即位,任命杨坚为丞相。杨坚以丞相身份控制了北周的朝政。

公元581年二月,在杨坚及其支持者的运筹下,北周静帝下诏宣布禅让。41岁的杨坚正式称帝,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二、重建统一国家

隋文帝的一个突出历史贡献是结束中国历史上秦汉西晋以后延续三百多年的分裂,再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自秦至汉,延绵440余年,到西晋灭亡,第一次大统一崩溃。随后在220年至577年的三百五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再次处于分裂状态。以匈奴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方割据势力也乘势自立,史称“五胡乱华”。战乱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仇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长期积淀的汉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文化粗鄙化,很难对黄河领域农耕文化进行有效的统治。这一期间曾出现过的国家被称为“五胡十六国”。到578年,占据着以往大秦统治疆域的国家至少有三个。杨坚所在的由鲜卑族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即为其中之一。

长期分裂状态,在这块汉族世代聚居的土地上促生了汉化运动以求重新统一国家的迫切政治需求。在北方地区,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已长期在中原生活,虽然不同程度地歧视汉族,实际上处于不断汉化的过程中。明智的统治者是看到了这一点的。所以,早在公元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就开始逐步推行汉化政策。到北魏孝文帝时期,更是迁都洛阳,全面推行以汉化为导向的改革。对这一改革的效果,学界存在不同评价。有的观点认为这一改革缓解了各民族间的矛盾,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有的观点则认为,这个时期的汉化主要吸收的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消极面,丢掉了少数民族自己的长处并使贵族迅速腐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加速了国家的灭亡。不过,不管如何看孝文帝改革的实际效果,隐藏其后的以汉文化为主体重建统一国家的要求显然已经很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杨坚称帝后,用十年时间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先是平定内乱,剿灭了反对杨坚称帝的若干股势力。587年10月,废掉已依附于隋的西梁后主萧琮,西梁国不复存在。589年2月攻灭陈国。到590年,岭南部落首领冼夫人归顺隋朝,中国长期分裂和战乱的局面终于宣告结束。

随着实现统一,隋朝的疆土也扩大了。开皇九年,隋朝疆域最西达到阿富汗,西北达到哈萨克斯坦,北至西伯利亚,东至琉球,南包括现在整个越南,比秦朝增加5倍之多。并且,隋文帝通过分化和打击,打败了北方强大的突厥势力,使之臣服,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因此,这次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三、加强中央集权

实现大一统后,隋文帝对中央集权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强。

首先,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把北周轻易被推翻和自己掌权之初遇到的对抗都归咎于没有分封宗室。所以他即位后,迅速推行分封制,分封诸子和宗室为王。他同时接受西周后期诸侯争霸导致王朝灭亡的教训,通过设置四大总管府(平陈前为行台)的方式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所谓四大总管,就是把全国分成四个大区,代表皇帝统管地方军政事务。总管府模仿中央行政机构进行设置,规模略小,也设有尚书令、仆射、兵部尚书等职位,官员由中央任命。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废郡,改变秦的郡县制,在行政层次上取消了郡这个环节,只保留州、县两级地方政权。595年又正式下令取消州县乡官,通过裁汰一大批冗官,加强了中央权力,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提高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据统计,隋初中央政府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仅及南北朝时代开支三分一而已。这些都是缩减层级、裁减冗官带来的结果。所以著名学者钱穆强调,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

其次,在通过改革军制、官制对军队、官员加强直接控制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是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方面。隋文帝在这方面高度敏感,和他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不足有关。隋文帝通过“禅让”获得政权。这种方式,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人而言,其实就是“篡位”,即违反君臣伦理,利用自己掌控的力量(尤其是武装力量),通过强迫、威胁的手段逼君主把权力交给臣子,臣子自立为君主。在这种情况下,新君最怕别人重演篡位之举。所以,作为防范,隋文帝立国不久便下诏,禁止大刀长矛等兵器。公元595年,诏令除关中和边疆地区,国内私人拥有的兵器一律上缴,私造违法。598年又明令禁止江南诸州私人拥有三丈以上的船只。

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对军队、官员进行改制。

隋文帝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另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是直接对乡村进行控制。在分裂和战乱时期,乡民不堪忍受暴君污吏强加的沉重的赋役负担,不得不纷纷依附豪强,从而大大削弱了国家政权的权威性,这是隋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北魏在推行均田制时,同时在乡村实行了“五家设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的“三长制度”。隋文帝继承了这一制度。立国后,隋文帝立即把三长制推向全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开皇令》明确规定了乡村基层组织的组成:“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焉。”后文将谈到的“大索貌阅”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依托的就是得到强化的三长制度。《隋书·食货志》记载了地方上执行“输籍法”的情况:“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自是奸无所容矣”。

对社会的控制,根本上还要靠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对此,隋文帝深谙其道。针对当时民族、宗教多元化的状况,隋文帝力图把儒、法、佛、道各种思想融合在一起,以达让不同的人群和谐相处的目的。如英国的中国古代史学者崔瑞德所说:“如果要确定何种主题占支配地位,那就应推万物有机的和谐这一基本的中国价值观念——这是隋朝在几个世纪的战乱和分下必须努力争取的目标。”隋文帝倡导儒释道三教合流,主张儒、法、佛、道并举的混合意识形态。隋文帝本人对文化兼收并蓄。他的一些做法很能体现他的这些理念。例如,隋文帝自己从小在佛寺长大,一直醉心佛教;但他为自己起的“开皇”年号,又取自道教;服饰和朝制方面,完全接受儒家主导的传统规制;在推动政府集权化和合理化方面,则表现出典型的法家思想。

意识形态的背后是文化。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归根结底依托于文化上的引导。在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之下,隋文帝非常看重史书对于管制思想和精神、确认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性。他一改以往私人修史的文化传统,完全禁绝了私人修史,确立了官办机构修史的制度。隋朝设立秘书省著作曹专事修史,门下省官员参与其中。参加史书编撰的人员由隋文帝钦定。即使秘书省长官安排的人选,也需得到隋文帝的批准。也正因为此,隋文帝时期形成的史书有很多重大缺陷,诸如褒贬失实、牵强附会和围绕文帝歌功颂德等,经不住历史检验,只能被唐朝史官拿来用作修正史的素材。

制乐也被隋文帝看作是文化上加强统一的重要手段之一。儒家认为,声音之道,是和伦理、政治相通的,甚至认为,“审乐而知政,而治道备矣”。隋文帝很认同这套道理。隋文帝要强化自己的正统性,建立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自然需要有本朝自己的“正乐”。由于杨坚年轻时喜好音乐,弹得一手琵琶,更是亲力亲为地参与到“正乐”过程中去。粗放的胡乐和“亡国之音”的南朝乐,都被他一一否定。公元594年,隋文帝用于“移风易俗”的新乐律正式颁布,音乐也被统一到了显示皇权威严的格调之下。

从公元581年直至604 年,隋文帝杨坚在位23年,期间完善了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初步确立了科举制,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官制,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开创了被后人称为“开皇之治”的繁荣时期。

本文参考于《政治通鉴》第一卷“隋文帝”条目。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