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告密史

文章来源:鸣镝访谈录     时间:2022-12-12 05:24     浏览量:

把告密变成国家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大发明。

总体来说,告密制度经历了一个由野蛮向文明,由普罗大众向特定群体变化的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告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

第一个把告密形成制度的人是秦国的商鞅,在公元前356年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其中有一条法律叫做《什伍连坐法》。所谓什伍,是以五户或十户为单位,统一管理。所谓连坐,是要求百姓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户家庭共同定罪。

针对告不告密,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如果发现有违法行为不告密的,所有人连坐腰斩。腰斩是一个很残忍的古代行刑方法,是用大铡刀把人从腰部斩成两半,使人因大量失血而死,因为死亡过程较长,所以非常的痛苦。

第二,如果有人告密,则告密之人有赏,赏金等同于战场上斩杀一名敌军。在秦律中规定,斩杀一名敌军,带回头颅就可以升一级爵,秦军一共设二十级爵。每升一级爵可以由国家赐给一顷田地,随之住宅大小,仆人的数量都会升级。所以告密就等同于升一级爵,可见告密的好处是很大的。

第三,如果敢把违法的人藏起来,如同战场上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因为现存秦律中没有记载投降敌人怎样处置,所以不知道具体的方式,但是推测处罚会非常严重。

以上就是《什伍连坐法》的法律条文,这个法律就把秦人变成极度遵从纪律的工具人。这么严酷的制度为什么能够推行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制度并不是只有罚,还有相应的赏,而且还不是小赏,是重赏。

《什伍连坐法》的实质是为秦国“耕战一体”国策服务的,因为连坐使每一个小团体形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比如说,战场上有一个人当了逃兵,剩下的十户全部腰斩,所以大家互相监督,谁也跑不了,这样就有效的保证了秦军的战斗力。

于是秦人就变成狼虎之师,秦国就能不断扩张,将从六国掠夺来的土地和财产分给下级士兵,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洽的体系,这就是秦国酷法可以存在的基础。

这种制度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但是当秦国变成大一统的国家以后,这种制度就实行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仗打,也就没有军功了,没有军功也就不能进爵了,《什伍连坐法》的基础就崩溃了,变成只有高压统治而没有赏赐的不合理的制度。这也是秦国很快灭亡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推行告密制度的是汉武帝,叫做《告缗令》。缗原指穿铜钱用的绳子,后来就发展成一个度量单位,通常一缗穿一千文铜钱。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连年战争,国家财政出现了困难,汉武帝就决定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因为原本税收就已经很重了,所以商人大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想方设法瞒报财产。

于是汉武帝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下令告缗,发动天下人告发偷税者,告密的人可以得到重赏。赏多少呢?政府抄家之后可以给告密者分一半的财产。在这种重赏之下全国人民争相告密,史书记载政府抄家,得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同时政府也没收了大量土地。

《告缗令》与《连坐法》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连坐法》针对的是所有老百姓,而《告缗令》的范围要小一些,《告缗令》主要是针对中产阶级以上人群的。但是《告缗令》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效果,告缗的本质是国家依靠暴力工具对私人财富的一次掠夺,是一次社会财富大清洗。从此以后武帝朝就没有中产阶级了,也就影响了其后的税收,抄家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寅吃卯粮。所以到了汉武帝中后期,社会上流民大量增加,社会矛盾也骤然尖锐。

第三个推行告密制度的是唐代的武则天,在公元686年,武则天建立了一个《投匦制度》,所谓“匦”是指一种匣子。铜匦,是由武则天命人制造的铜匣子,类似于检举箱。铜匦分青、丹、白、黑四种不同的颜色,前三个分为养民劝农、议论时政、陈诉冤屈,第四个黑匦最重要,主要是针对官员有异心、有叛变行为的告密箱。

铜匦的背景产生在唐高宗李治去世以后,武则天政权并不稳固的时期。她是女主临朝,有很多李氏王族希望推翻她的统治,武则天又处在门阀世家势力异常强大的时代,因为主弱臣强,君主统治地位明显遭到威胁,所以才会采用这样一种极端的告密制度。

投匦制的本质是先确立敌人,然后利用铜匦来罗织罪名,起到大造冤狱,铲除异已的作用。由于武则天对告密之人实行有错不究,有功则赏的态度,这是彻头彻尾的鼓励告密,于是天下告密之风大起。

《投匦制》比起《告缗令》针对的人群又小了一些,主要是针对有异心的朝野政敌和在中国超过五百年之久的门阀世家。投匦制的目的只是巩固皇权,消除异己,一旦武则天牢牢把握住王朝权利,投匦制度就慢慢的取消了。

第四个推行告密制度的是清代的雍正皇帝,《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期,但是完备于雍正朝。所谓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特质的纸上,装入皮匣中呈奏皇帝。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

雍正采取的《密折制度》,允许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还有一些心腹大臣,可能级别不够四品官,比如江南的三大织造,只是正五品的官员,但是也被特许向皇帝上密折。

密折的内容可以无所不包,除了鼓励给其他官员打小报告以外,像天气、民情,包括向圣上请安都可以写密折。据统计,在雍正朝,大约有一千两百个官员有权向皇帝上密折,光是这些官员的密折就够皇帝看个不停的,所以雍正又被称为史上最勤劳的皇帝,一大半也是他自找的。

《密折制度》针对的人群比《投匦制》又少了一些,主要是针对王朝各级官员的,它的实质是让各级官员相互监督,使组织系统黑箱化,密折的实行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是驾驭官员的统治术。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四次将告密制度化的政策,有人会问,那像东厂、锦衣卫这些不也是打小报告的机构吗?这些可以归类为特务组织,并不是规章制度,如果讲到特务组织演变史,可以讲一讲,但是不在今天的主题范围里。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什伍连坐法》针对的是广大民众,核心目的在于将农民的生活限制在耕田和打仗这两件事上。实施的手段是大赏大罚,赏是升一级爵,罚是连坐腰斩。这种法律更多的可以看成一种战时的临时法律,一旦战争结束了,这种不人性的法律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注定会失败。

《告缗令》针对的是广大中产阶级,在当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商人,核心在于财富的重新分配。实施的手段是大赏大罚,罚是被告者抄家,赏是分告密者一半财产。但是汉朝人不了解,资本并不完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也不理解只有做大做强中产阶级国家才能富强,所以才会出现国家与民争利的现象,也就注定会失败。

《投匦制》针对的人群又小了一点,主要是政敌与门阀家族,核心是打击异己,保证皇权。实施的手段是对告密人有错不究,有功则赏。一旦皇权巩固了,这种制度就废除了。

《密折制度》针对的人群最小,就是各级官员,核心是为了帮助皇帝更有效的统治。实施手段是密折,赏罚不一定,全看皇帝心情。最终密折制更像是一种统治术,而不是行政制度了。

总的来说,告密者的心思趋于卑劣、猥琐,告密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一件事。那么,是因为人性不断向善,从而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告密史由野蛮向文明转化吗?显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背后的原因并不是文明之光,更多的是封建王朝对底层百姓的控制力不断减弱,但是专制集权程度却又不断加强的结果。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