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谁才是结束这三百年乱世的“真命天子”?

文章来源:夏夏的心思     时间:2022-12-03 21:47     浏览量:

图注:隋唐运河的繁荣成为隋唐盛世的最好见证

 全文约3600字,需10分钟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历史的微妙之处在于,作为旁观者和局外人,我们可以放眼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找那些一个个“潜伏”着的“价码”,并试图以史为鉴。

众多周知,东汉末年到隋唐的大一统,期间经历了300多年的动荡不安。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分裂,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最终终结这段历史?

Part.1

大分裂

如果不是读过日本学者古川道雄的《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这本书,我绝对不会意识到,原来东汉末年的分裂因素,早就蕴含在汉朝世界帝国的构造之中。

一定要追究东汉灭亡和汉亡后300年乱世形成原因的话,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分裂其实并不在于那些被降服的少数民族的崛起,根本在于东汉自身内部的腐败,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所以,清朝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说,东汉帝国的瓦解,根本不在于异族崛起,而在于政权内部。

很长一段时间,东汉的政权都掌握在外戚手上。挟幼主、皇后主政,进而整个外戚集团实际把控朝纲,在汉朝,这种挟幼主控制朝政的皇后就超6位,从吕氏、霍氏、王氏之后,还有窦氏、梁氏、邓氏、阎氏和何氏等等……

为了真正能够摆脱外戚梁氏的控制,汉桓帝刘志不得不借助于郑众等宦官的力量,并为五位宦官封侯加爵。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志在帝国崩塌之路上,关上了一扇恶之门,却又打开了另一个“潘多拉之盒”——东汉的宦官暴力专权。更为可怕的是,没有接受过儒家文化洗礼的宦官一旦掌控权力,其暴力程度比起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桓帝和灵帝时期,东汉的宦官专权可以说是被推到了历史以来的顶峰,整个朝廷内外“浊气”冲天。比起这股“浊流”,自然就有一群民间士大夫阶层自称“清流”,上表著疏主张宦官独裁的现状是“无法容忍的邪道”,应当由遵从儒家思想的士大夫阶层来肩负起国家治理的政治任务……

但环境如此,“清流”岂会如此轻易“得逞”。这些过于理想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采纳,却反被伺机而动的宦官们“反扑”,发起了第一次著名的党锢之争。

期间,“清流”的代表人物李膺等人纷纷被捕入狱,当时的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这李元礼即李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天下名士。

但无论李膺等如何慷慨激昂、英勇壮烈,却终究未能在东汉王朝的颓势中掀起多大的波澜,很快就被宦官暴力镇压下去。

如果说第一次的党锢之争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党争演练,第二次党锢之争可谓声势浩大。当时恒帝皇后窦氏之父窦武试图联合这些“清流”名士,一起扳倒宦官的势力,却因为当时太后犹豫未决,失去了先机,反被宦官抢先一步,发起了进攻。一时之间,窦武被杀,参与的这些清流名士或被捕或在逃不下200多人,期间虽也留下了不少壮烈的佳话,却免不了结局的惨烈。

也正是这两次党锢之争,直接吹响了汉王朝的丧钟——

“从外戚专权到宦官专权,宦官霸占土地,勾结地方豪族,通过中央到地方的人脉控制,污染整个政治氛围,反而加速了这种国家权力的私有化。”

而当公权力的国家发生质变,越来越变成私权的世界,当后期的汉帝国的政治机构完全沦为追求私利的工具,进而走上了解体的道路。(《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古川道雄, 九州出版社)

终于,在黄巾军的起义中,东汉政府应声而倒,毫无招架之力。但是自发而起的民间团体黄巾军并非这个时代的救世主。曾是庶族出身的曹操挺身而出,成为“一代枭雄”。

Part.2

你方唱罢我登台

曹氏政权虽是庶族出身,但通过推出九品中正制,起到了将各地的贵族社会统合进中央政界的作用。

但曹氏政权最终也没有能够摆脱时代的局限性,过份地削弱宗室力量,却让手握兵权的武将司马懿家族得以乘虚而入,篡权西魏,建立西晋。

司马氏是当时的河内贵族出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曾经一度疆域辽阔,统领四方,拥有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只可惜同样好景不长。

西晋政权狠狠地吸收了曹氏政权强化皇权削弱宗室而亡的教训,强化了宗室的权力。

总的来说,从曹魏到晋朝,国家逐年朝着贵族国家的方向转型。古川道雄也指出,当国家和贵族都沉溺于私权世界的时候,宗室诸王所拥有的军事力量自然也不会例外。

外戚干政、杀害建国功臣……司马炎对政治的疏懒,渐渐地导致外戚干政问题凸显。从晋惠帝开始,司马家族就陷入了和东汉末年刘氏家族一样的内斗纷争,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

还记得那个时不时被拿来消遣的“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吗?就出自这位着实不怎么智慧的晋惠帝之口,成为千古笑柄。

图片源自网络

西晋短暂的统一,不过三十年。显然,司马家族也并非“真命天子”。

而与此同时,从前臣服于东汉的少数民族,鲜卑、南匈奴等,却纷纷在崛起中。危险正在渐渐逼近,而这个王朝却还依然躺在前人栽种的大厦里不自知,忙于自相残杀。

公元338年,苻坚建立的前秦王朝率先崛起,差点要打过江来,灭了西晋,统一中国。可惜,生不逢时的苻坚碰上了谢玄谢安兄弟,淝水之战,苻坚兵败后落荒而逃,并很快因战争中的负伤而丧命,前秦从此一蹶不振。苻坚推崇西晋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

看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叹息和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东汉也好,西晋、前秦也罢,这些王朝的衰亡,大多都很短命。大多数也是因为内部拥有军队的宗室发生内乱。他们终究还是没有找到能够凝聚人心、有序统治的一剂“良药”。

而这个时候北魏的崛起,似乎与其他一众少数名族的崛起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北魏虽然出身鲜卑族部落,但是凭借开放的心态,这个王朝的建立者宛若一张张渴求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汉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时期:

他极力推行的从均田制到三长制,再到各项汉化政策,让这个原本只是偏居西北一角的小国,逐渐控制了整个华北地区,与东晋王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可以肯定的是,北魏的强大背后一定有着促成其成事的“逻辑”。但是,拓跋宏也依然不是那个最后的真命天子——北魏朝不仅没有成功南下,连自身也在胡汉文化的分裂中走向了瓦解。

当王朝更替,如同走马观花,你方唱罢我登场,依然没有一个能够稳住局面的“救世主”出现。

直到西魏的创立者宇文泰款款而来——这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也有着足够魄力和胸怀的霸主。如果他的命足够长,统一由他来完成本是可以预期的事。

图注:宇文泰画像

Part.3

真命天子

西魏、宇文泰,好像是神话故事里的英雄,或者是“救世主”,款款而来,步入历史的视野。

谷川道雄认为,西魏和北周的国家理念具有前所未有的划时代意义。

“孝文帝以后的北魏国家试图以门阀主义统合胡汉两大世界,但这逐渐割舍了原来的胡族世界,最终导致国家的解体。东魏和北齐面对混乱的局势,最终无法超越门阀主义,走向了败亡。”

可是宇文泰领导的西魏和北周,却独树一帜,向门阀主义发起了彻底的挑战。这也是最终北周以其强盛为最终杨坚统一南方、建立隋朝帝国奠定了最深厚的制度根基。

西魏国家的军事力量是由胡族军团和关中地区的乡兵集团组成,统一于府兵制度之下,这一军事系统构成了西魏的国家制度骨架。

而事实上,这一举动是成功地将胡族和汉族双方有机统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府兵制由此被作者赞叹为“胡汉两个世界的统合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北周、隋朝还是唐朝统治者,其出身均是武川镇军阀,他们都是西魏以来的将军门第,这些人均脱身于此前西魏和北周的“八柱国”,这一政治集团被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称为“关陇集团”。

何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融汇了胡汉的文武才俊为一体的集团,既包含了当时的贵族集团,同时也吸纳入了寒门豪族的力量,彻底打破了打破了门阀主义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可以说,经历了西魏和北齐的良性发展,统一时代的到来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只可惜,后来北齐的掌舵者宇文邕,隐忍数十年终于掌握了实权,本也是一代明君,有望完成统一大业,同样因为寿命太短无法成为最后的“真命天子”,而他的后代着实不太争气。

最终,宇文邕的“亲密战友“杨坚,以外戚的身份篡去了北周的王位,成功南下建立隋朝。但无论是北齐也好,隋朝也罢,可以理解为只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政权变更而已。

即便是后来建隋朝大一统之后,隋文帝杨坚正式推行科举制度,看起来似乎在打破门阀时代的机会均等主义,但谷川道雄认为,科举本身并不否定贵族的存在,推行这一制度的关陇集团,始终存在,科举制因此被称之为“开放式的贵族制”。事实上,就连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李渊,也是隶属于关陇集团。

所以说,从隋朝过渡到唐朝,依然只是关陇集团内部权力的博弈罢了。关陇集团、府兵制,依然是此时统治王朝的主角势力。

一直到武则天的执政,武氏掌权后自然要打击与其无利益关系的关陇集团,扶持武氏集团。她开始启用贤才主义,任人唯贤、不论出身,并不断打击排挤关陇旧势力,彻底打破了关陇集团的既得利益格局。当然,这是后话了。

府兵制,始建于西魏开朝之初,在唐玄宗开元时代被全面废弃,而府兵制的全面被废弃也意味着,关陇集团的时代走向了终结。同时,唐中期后过份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同时也意味着王朝军事力量的衰弱,并为后来的安禄山的反叛埋下了隐患。

从这个逻辑上去推论,到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帝国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唐朝帝国了,所有的利益格局已经重新分配,府兵制名存实亡,关陇集团不复存在,贵族政治至此才真正终结。

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末日审判也因此再度莅临……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