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红军收容师长流落广西,秘密埋下6担银元3担枪支,至今成谜

文章来源:兵说     时间:2022-11-13 02:22     浏览量: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34年12月上旬,桂北灌阳县文市镇塘尾巴屯村。

塘尾巴屯村位于湘桂交接、毗邻湘江,只有不足百户人家200多人,每家不到三亩稻田还要看天吃饭,吃饱肚子都很困难。这一天,村民文永遂正在几亩薄田干活,忽听有人喊他“老表”。

文永遂抬头一看,只见田边小路上一个大高个儿男子拄着一根树枝,两眼巴巴望着自己,一条腿好像受了伤不时挪动一下。大高个堆起笑脸问:“老表,请问这是什么地方?我想讨口水喝。”

文永遂看他衣衫褴褛,但很有礼貌,就回答:“这是塘尾巴屯,看样子你的腿受了伤,不知道是从哪里过来的?”大高个儿略一迟疑:“我从东山那边过来,是一个挑夫,想找个地方歇歇脚。”

文永遂又问:“这位兄弟贵姓啊?”大高个儿用树枝在地上写了一个“乔”字。

老实巴交的文永遂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大高个聊了一会,感觉眼前这人说话有水平,绝对不像一个挑夫,倒像一个教书先生。眼看天色将午,文永遂热情地邀请大高个儿到自己家里做客。

一路上,文永遂心里满腹狐疑:这个大高个儿,到底是什么人呢?

今日灌阳

文家也是穷苦人,能拿出来招待客人的也不过是野菜粥。

文永遂招呼妻子再做一点米饭,被大高个拦住了,也许是他看到了家里干瘪的米袋。

文永遂也不再和他客气,两人一边喝粥一边闲聊,在闲谈中文永遂得知:大高个儿名叫乔明增,是红军的挑夫,由于过湘江时被桂军和民团堵在了后边,队伍被打散,自己也落了单。

吃过午饭,文永遂拿出家里的草药给乔明增敷上,然后留他在家里住下。

一个多月过去了,乔明增的腿伤也好了,眼看在人家白吃白住,什么忙也帮不上,乔明增就想和文永遂道别。文永遂问他:“你准备到哪里去?”乔明增想都没想,随口说:“回老家南宁。”

文永遂笑了:“你老家不是南宁,你是北方人。你也不是挑夫,你是红军的官儿。”

乔明增大吃一惊,压低声音问道:“老表,你是怎么知道的?”

文永遂招呼他坐下:“看你手心里没有一点茧子,肩膀上也没有挑担子的样子,一看就是有文化的红军大官儿。听你说话,怎么都不像是南宁人,倒很像是从北方过来的。”

乔明增只好实话实说,自己是红军后勤部队的兵,过湘江掉了队。

文永遂点点头:“这就对了嘛,现在你哪里也不能去,他们正到处抓像你这样掉队的红军,前几天民团还有人到镇上打听有没有红军伤病员。等避过了风头他们查的松了,你想去哪就去哪。”

湘江战役

乔明增就留在了塘尾巴屯村,平时跟着文永遂干点农活。

一来二去,全村200多人都知道了文家来了一个文永遂的“远房表哥”。因为1个多月前,村里的文家祠堂驻过红军不少大官。所以,对文永遂这位“远房表哥”,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很快冬天过去就要开春,乔明增为了不白吃饭,起早贪黑到山上开荒。

忙了有半个多月,终于整出了有2亩多山坡地。可是等文永遂来到他开的荒地,不免有一些失望:“看来你们当红军的只管打仗了,平时没种过地,你开的山坡地存不住水,没法种稻子。”

乔明增笑了:“咱不种稻子,种荞麦、玉米和红薯,小时候在山东老家就种这个。”

既然他这样说了,文永遂也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于是和他一起撒上种子。

湘江战役

文永遂教乔明增劳动之余,乔明增也教文永遂学文化、练写字。塘尾巴屯村的老少乡亲,经常看到两个人一块儿干活,一块儿学习,就连文永遂的父母和几个哥哥,也觉得这哥俩就像一对亲兄弟。

这一年格外干旱,很多稻田减产甚至绝收,但是乔明增的旱田大获丰收。

经过这一个秋季的收获,塘尾巴屯村都对乔明增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和去乔明增形影不离的文永遂却越来越糊涂了:凭着乔明增的文化,找一个教书先生或者大户人家师爷的活儿易如反掌,可是他为什么甘于在这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当一个乡下农夫呢?

血战湘江

终于有一天,文永遂把自己的疑问合盘抖了出来。

乔明增就把经历说了一遍:自己是红五军团的参谋,过湘江时被上级委任为“收容师”师长。上级给他拨了6担银元3担枪,还给他派了10几名战士,如果一旦过不了湘江,就作为游击经费。

可是,由于敌情紧急,红五军团只有13师过了湘江,收容队和红34师被桂军掐断退路。

在洪水菁村,红34师遭到桂军和地方民团伏击。情急之下,乔明增把银元和枪支埋在几棵大枫树下面,收容队各自突围,乔明增在宾家桥、月岭村一带转悠了几天,最后来到了塘尾巴屯村。

文永遂恍然大悟:“怪不得你文化这么高,感情是红军的师长。”

乔明增不好意思:“什么师长不师长的,就是一个收容队的队长,对外说起来好听,其实就是吓唬敌人的。我这些天一直在打听失散的战友,可是只听说有几百人打游击,就是不知道在哪儿。”

时间不知不觉又过去半年,1936年春节就要到了。

可是,秋天的干旱一直延续到了冬天,这一年的雨水少的可怜,村民们秋天歉收,过年也没有好心情。更让乔明增纳闷的是,每次和文永遂外出劳动,村民看他们的眼光里似乎多了一丝异样。

红34师行军路线

一天晚饭时,文永遂悄悄对乔明增说:“现在洪水菁那边流传一句歌谣:6担银元3担枪,大枫树下坐师长。看来,你们埋银元和枪的事儿被人发现了,你要早做打算才是。”

乔明增想了想:“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早晚有人会知道的。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既联系不上组织,也联系不到失散的战友,不知道怎么处置这一笔安置费用,暂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过了年,村民们都在议论开春种地的事情,看看龟裂的土地个个愁眉不展。

一天,几个村民来到文永遂家里,向乔明增建议能不能挖出一点银元,以解村民燃眉之急。

乔明增很纠结:按理说这都是组织的经费,没有上级指示不能轻动。可是,革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天下劳苦大众能过上好日子吗?眼看塘尾巴屯村几百人吃不上饭,拿出一点也不过分。

乔明增和文永遂商定:文永遂兄弟4人和一个姐夫,悄悄挖出一点银元共度时艰。

可是,当6个人来到湘江附近的洪水箐村附近,只见凡是有大枫树的地方已经有人在乱刨乱挖,有洪水菁村的人,还有宾家桥的、月岭村的,塘尾巴屯村也跟来不少人。

一见此情景乔明增心里“咯噔”一下,要想悄悄“挖宝”不可能了。

洪水菁村

乔明增带着几个人围着洪水菁村转了好几圈,面有难色地说实在记不清埋在哪儿了。回到文永遂家,文永遂的父母和兄弟都很通情达理,反过来安慰乔明增,这让乔明增非常感动。

6万银元,相当于今天1900多万元。第二天,流言就传开了:

有的说,红军的大官独吞银元是为了养小老婆;有的说,文永遂的远房“表哥”就是一个江湖骗子;还有的说,秋天大旱只有乔明增的荞麦地长势喜人,他就是不希望乡亲老表种稻子有收成。

更有甚者,还有传言地方民团要到塘尾巴屯村抓姓乔的红军。

乔明增站在荞麦地里,看着亲手开垦的土地,眼看又到播种季节,可是危险来临不宜久留,必须马上离开。继续追赶主力不现实,唯一的去处就是回到山东肥城的老家乔家庄。

要离开生活了15个月的塘尾巴屯村,乔明增还真有点舍不得。

文永遂全家人也都舍不得,可是听说乔明增10年没回家见父母,拿出家里的三七药材让他带给父母。文永遂的妻子还把家里仅有的2斤糯米做成了炒米,让他带着在路上吃。

夜深人静,文永遂把好兄弟送了好远一段路,两人才洒泪而别。

塘尾巴屯村(今玉溪村)

从湘江边上的塘尾巴屯村,到泰山脚下的乔家庄,足有3000多里路程。这一段路,乔明增一路乞讨走了7个多月,随身携带的2斤炒米一点没动,带回老家和三七药材一起送给了父母。

看着大儿子饿的不成人样,母亲心疼得眼泪直流,一连半个月做好吃的调养。

乔明增康复以后,父亲给他开了一个馒头坊,乔明增担着挑子走乡串户卖馒头。

1938年1月,日军侵入肥城。乔明增再次不辞而别,参加了大峰山抗敌自卫团,后任八路军独立营3连指导员。期间,乔明增向上级汇报了埋藏银元的事儿,但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前去开挖。

乔明增离开以后,文市镇地方民团在内很多去挖宝,掘地三尺但都一无所获。

1937年5月,回家半年多以后,乔明增给文永遂写了一封信,再三叮嘱好兄弟,埋在地下的那些银元用于革命事业,个人不能拿。等革命成功后,再一起把这些银元交给组织。

湘江之畔

令人遗憾的是,乔明增没有等到那一天。1940年7月16日,牺牲在反击顽军石友三的战斗中,年仅28岁。老父亲推着小车走了几百里接回大儿子的遗体,后来先后把6个儿子送去参了军。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组织过寻找银元的工作,由于年代久远一直没有下落。

到了困难时期,乔明增的母亲自己困难,但也没有忘记南方的文永遂一家,老妈妈召集了乔明增的6个弟弟、2个妹妹,让8个孩子凑了174斤全国通用粮票、75元钱,寄给了文永遂一家。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