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凶猛强悍的蒙古勇士,为何会败给了身材矮小的日本武士?

文章来源:酒升侃史     时间:2022-11-23 09:08     浏览量:

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并陆续灭掉周边众多小国之后,作为后来的蒙古可汗就纷纷把偏安一隅的南宋,当成了最后的目标。

元世祖忽必烈自1260年定都上都之后,延续父祖辈的传统,一直将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针对南宋的战场上。

为何出兵日本?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1270年,在与宋仍处于胶着的战事中,忽必烈却突然抽出两万多人,跨海发起了对日本的攻击

有人说忽必烈是因为日本没有向他纳贡;也有人说是他派使者前往让日本归顺大元,不仅被日本直接拒绝,还杀了使者。

更有甚者,说忽必烈大概也曾听到过秦始皇派人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的传闻,可能揣测并觊觎日本岛上的不老仙药,所以才攻打日本。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或基于什么考虑,忽必烈出乎预料地对孤悬海外的日本发起了进攻,在日本的历史上,元世祖忽必烈的这次出兵被称之为“文永之役”

忽必烈决定向日本出兵的1270年,严格地来说,元朝还没有真正建立。自蒙哥在攻宋时死在四川之后。

忽必烈与阿里布哥便开始了汗位之争,这场内斗最终便形成了蒙古汗国分割的局面。

阿里布哥控制北方与西北大片区域,而忽必烈则控制中南宋与阿里布哥中间的北部与中原地带。

在这种形势下,忽必烈往北面对的就是阿里布哥与自己的族人,他知道这种内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而他最理想的出路就是往南灭南宋,变蒙古汗国为中原王朝。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考虑,忽必烈在他有生之年,关键的扩张目标一直是向南

当然忽必烈的野心不仅是南宋,其骨子里的领土扩张意识,让他不会只关注南宋,在与南宋胶着的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中。

他同时还向东向西出兵,西面就包括了缅甸、越南、爪哇等地,而向东,当时的高丽已经被他征服,剩下的也只有海上的岛国日本了

所以,忽必烈发起对日本的进攻,只是他扩张领土必然抉择,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因为日本不纳贡,或是觊觎日本可能存在的长生不老仙药等等。

至于忽必烈向日本派遣使者,劝日本归顺,这倒是很有可能。

至于日本,自唐以来,与中国的关系一直算是比较密切的,往来也十分频繁,即便到了宋,这种关系虽较唐时稍弱,但两国还是一直保持着较良好的邦交关系。

后来因为蒙古的兴起,北宋灭亡,北方大片国土纷纷落入蒙古汗国之手,日本与宋的往来因为地理的割裂,也就被阻断了。

对于日本来说,蒙古汗国也好、忽必烈的中统也好,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日本向来崇尚的是中原汉文化与华夏文明。

而且当时的局势,忽必烈与南宋还处在胶着对抗的阶段,日本对忽必烈的认知并不多,也不会贸然与忽必烈建立什么真正的邦交关系

至于忽必烈想让日本归顺,对于一直处于海上岛国的日本来说,他们虽然一直内战不断,但在天皇大一统的族群意识下。

在从未被其他国家派兵攻打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轻易受降并接受忽必烈的统治。

而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哪怕是一个弹丸小国,以他的风格,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其领土的占有,更何况对于身处大都的忽必烈来说,日本虽然处于海上。

但真正的距离并不远,连几千里之外的缅甸与越南他都不愿放过,更何况身边的日本岛国。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忽必烈出兵日本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忽必烈及其父祖辈在战场上的顺利与急剧的领土扩张,让他自然与不会把一个小小的岛国放在眼里。

更何况,与日本隔海下望的朝鲜半岛此时已是他的囊中之物,攻打日本虽说跨海,却也仅是一步之遥的距离。

对于1270年的忽必烈来说,主攻的对象南宋,虽看起来疲弱,但却是久攻不下,他对南宋的心态也从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

在这种思路下,忽必烈只需要一部分的兵力能够牵制与消耗南宋的力量即可,他完全可以抽出多余的兵力却进攻日本

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首次在日本吃了大亏

忽必烈1270年首次出兵日本,一是,调遣的兵力并不多,总量不过两万五千人;二是,调兵遣将完全按照过往灭西域小国的打法,快速而仓促。

忽必烈之所以这么做,并非他没有战争经验,而是他根本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之所以看轻日本,觉得只需要两三万的兵力就能拿下日本,源于忽必烈对自身战斗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对日本的不了解

此时的日本,虽然是海上小国,但总人口数量却不少,总户数达过百万户,总人口数已有数百万人。

当时的日本处在龟山天皇治下的文永七年,国内在幕府治理下,正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可动员的总兵员可达数十万级。

而这些情况与数据,是忽必烈并不知晓的。对于祖父辈曾横扫欧亚大陆的忽必烈来说,攻打日本肯定是手到擒来,这两万多兵力已经是以强胜弱了。

当然,忽必烈虽然在不了解日本的情况下有些轻敌,但也不是完全掉以轻心。

所以这两万多兵员他还是做了精细的安排,选择了一半久经沙场的蒙古军队、另一半则是不仅有丰富作战经验。

而且熟悉海战与山地作战的高丽军队,两者做了很好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加上高丽已经算是元朝的版图,首次出兵直接从高丽下海,直扑日本岛。公元1274年,由蒙古兵与高丽兵组合的攻日部队正式出海,向日本发兵。

没想到,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中间的对马岛就遇到日本武士的顽强抵抗,忽必烈的军队首战便受到了信心的打击、并遭遇没有预料到的伤亡损失。

但几百武士的拼命抗击,对于两万多人的忽必烈军队来说,并没有造成真正的挫败与打击,很快军队便突破了中间岛防,开始了对九州主岛的登陆进攻。

日本方面率军迎战是的镰仓幕府当时一位非常年轻的掌权者、年仅十八岁的北条时宗,在忽必烈军队分三路进攻的时候。

北条时宗可以说调度有序,把蒙古与高丽军队一直阻挡在登陆的临海之地,根本无法进入九州腹地,而且战损相当严重。

在面临损兵折将、又久战不力的情况下,忽必烈的军队还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可怕的问题,那就是补给不足,按他们本来的打算,可以很快攻入九州腹地。

通过掠夺的方式可从农户中尽快获得食品,但事与愿违。在此不利情况下,军队统领不得不命令残存的部队撤退。

可谓是“屋漏偏遇连阴雨、船破又逢打头风”。忽必烈的军队在与日本的攻守中,一方面战力损失严重,另一方面战船也破损不堪,偏偏在撤回海上的时候,又遭遇剧烈风暴。

最终只有极少数兵将生还,并返回元大都。

忽必烈对日本的出兵,首战几乎完败。这不仅出乎了他的预料,打击了他的信息,也彻底改变了对日本军力的判断与看法。

但他占领日本的初衷并未改变,只是更加的严谨与小心,所以,第二次发兵日本足足延缓了7年,而下一次的结局又将会怎样呢?

十万元军在日本武士刀下几乎全军覆没

公元1281年5月,此时,忽必烈已经完成了南宋的完全占领,国号也由最初的“中统”改为“大元”

此时正是大元十年,忽必烈在已经没有后顾之忧,无需顾虑分兵作战的情况下,调集十万兵力,第二次出兵日本。

这次兵员由蒙古与南宋投降的汉人军队共同组成,蒙古军队仍旧按首次出兵路线,由高丽入海进攻日本,而南宋降将范文虎所率领的汉人军队则乘船沿海北上。

这次忽必烈给出的战略是,先一个个占领并扫荡外围岛屿,再集中兵力攻下日本主岛

却不料元出兵的消息,早已被日本人提前刺探到了情报,他们在日本九州的志贺岛构建了强大的防御工事,做足了准备。

按原计划,先行抵达的蒙古北军要等到范文虎的南军到达之后,再发起对志贺岛的集中进攻。

但北京首领为了抢得头功,直接率领北军发起了登陆志贺岛的攻势,结果功劳不但没抢到,反倒是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撤回海上,等待援军的到来。

范文虎所率领的汉人军队抵达登陆地之后,军事力量大增,蒙汉两军合一,并重新调整了进攻思路,采用多点侵扰、一点突破的战术

但相对于北军前面的情况,这次南北两军联合的进攻也并没有占据任何的优势,反而损失更大。

这样打打退退,持续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日本海域进入了暴风雨高发季节,在巨大的风浪下,南北军战船受损严重,再加上一直无法登陆,军队只能在摇晃的战船上休闲。

无论南军北军,大都不是真正的水军出身,根本适应不了长时间的水上作战与生活,导致疲病交加,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因为屡屡的挫败,这样下来,所有将领不但无功,还将有过。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族群的军队离心离德就变得很正常。

首先蒙古军队与高丽军队陆续撤退回高丽境内,接着南方汉人军队的领将范文虎眼看大势已去,只身离军逃跑

只剩下没有主帅的几万汉人散兵被困在岛上及海中,等待也只是被日本武士一个个消灭的结果。

这就是被日本历史记录下来的忽必烈的第二次征日之战,史称“弘安之役”,如果说第一场战役是失败,那么这第二场可双用惨败来形容。

十万大军所剩无几,将官临阵脱逃,所有战船损失殆尽。对忽必烈造成很大的打击,自此以后,元朝再也没有了派兵攻下日本的想法,甚至迫使忽必烈收缩了军事扩张的进程。

强大的元朝为何偏偏奈何不了弱小的日本岛国

结合历史真相,我们不难看出,忽必烈的军队在器甲装备上,是明显优于当时的日本的,但除此优势之外,元军在其他所有的战争要素上几乎都不占有优势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时双方的对比情况。

一,元军,特别是其核心力量的蒙古军队,一直以来所擅长的都是大草原、大平原的开阔地骑兵作战,纵横驰骋,无人能敌。但进攻日本,考验的却是海战、登陆战、山地战的能力。

在这一方面,无论是蒙古军队、还是后来的南宋降军,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而日本因为一直内战不断,日本武士的战争经验不但不弱,反而单兵实力还可强过蒙古军队。

二,忽必烈首次只派出两万多军队,第二次虽然规模较第一次大,也不过十万人。但他可能并不清楚的是。

日本当时的人口已在数百万之多,也就是说日本可动用的兵员最少也可达几十万级,而且一攻一守,你十万人的军队如何能攻下几十万人的防守?这是忽必烈两次轻敌所致。

三,了解日本历史的,很多人都知道,日本虽说一直在天皇治下,但地方割据势力如星如沙,一直内战不断。

但在忽必烈两次出兵日本的时候,恰恰遇到了日本的强势幕府时期,国内形势稳定,令日本幕府有能力大量组织战力、齐心合力迎战

反观元军这边,因为临时拼凑的不同族群军队,心念不齐,战时各打各的算盘,无法形成联合战力。

四,至于海上风暴所造成的战舰与兵员损失、后备补给的问题等等,只是影响因素,并非主要原因,如果非要指出为何恶劣天气也能对元军造成打击。

那只能说明一点元朝军队的海战装备与经验完全不足,根本不具备大规模跨海作战的能力

结语

忽必烈两次出兵日本,均以失败造终,这两次战争在蒙元扩张的历史上算不上什么大的战役,却是蒙元欧亚征战中极罕见的失败战例。

这两次军事行动,可以说给元朝与日本都造成较大的后续影响

两次攻日都失败的元朝,自此停下了四方征战扩张的脚步,自忽必烈便开始自省,元朝的注意力渐渐从对外领土扩张转向内部治理。

而这次战争对日本的影响几乎更大,所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自“文永之役”与 “弘安之役”之后:日本幕府统治得以更加强化,国内的局势也走出以前的割据与纷乱阶段;

日本与古代中国的关系再也没有回复到唐宋时期的邦交正常化阶段,从元到明,以至到后来得清,日本变得更加的闭关锁国,直到明治维新,才重新打开国门。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