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通渭是历史上“一郡四县”治所

文章来源:牛谷河畔     时间:2022-12-09 18:28     浏览量:

通渭是历史上“一郡四县”治所

王孝吉

在四五千年前,通渭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西周时期,通渭地为羌人所居。春秋和战国前期,通渭地为襄戎所在地,后来平靖了襄戎,所以叫平襄。战国后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陇西郡,平襄地属陇西郡辖。秦统一后,平襄地仍属陇西郡辖。在这块不起眼的地方,历史上曾经设置过“一郡四县”。

一、“一郡”,即天水郡在平襄的设置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地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领平襄、冀县(今甘谷县)、成纪(今秦安县)、 獂道(今陇西县东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开(今天水市北道区南)、绵诸(今清水县西南)、陇县(今张家川县)、街泉(今庄浪县东南)、戎邑道(今清水县北)、略阳道(今秦安县东北)、清水、阿阳(今静宁县西南)、勇士(今榆中县东北)、兰干(今陇西县东北)、奉捷16县。属凉州。新莽篡汉,改天水郡为镇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县(今通渭)为“平相县”。西汉更始元年至东汉建武八年,成纪(今秦安县北)人隗嚣聚众10万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据陇右诸郡的西州政权达10年之久。东汉收复平襄后,平襄县仍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

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平襄县为汉阳郡辖。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陇西县东南),平襄县改属南安郡辖。此时的汉阳郡领11县,原领冀县、平襄、成纪、望垣、陇县、略阳、阿阳、勇士8县,由陇西郡划入西县、上邽2县,新置显亲县(今秦安县西北)。

三国魏复名天水郡,为秦州治。仍治冀县(今甘谷县东) ,领冀县、显新(显亲县更名)、成纪、西县、上邽、新阳(今天水北道西北)6县。

西晋天水郡移治上邽县,领上邽、始昌(废西县后另置,经礼县东北)、新阳、显新、成纪(今秦安)、冀县(后废)6县。

十六国前赵天水郡领3县,仍为秦州治所。后赵、前秦、西秦因之。大夏仅领清水一城。

北魏时,天水郡仍治上邽县,领上邽、显新、平泉、当亭4县。仍为秦州治所。西魏因之。北周天水郡领上邽、黄瓜2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入秦州。大业五年(607年),废州置郡,改秦州为天水郡,治上邽(今天水市区),领上邽、秦岭(今天水北道)、成纪(今秦安县西北)、陇城(今秦安县东北)、清水、冀城(今甘谷县东)6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秦州,天宝元年复天水郡,并为陇右道治所。天水郡治成纪县(今天水市区),领成纪、上邽(今秦安县西北)、陇城(今秦安县)、清水、伏羌(今甘谷县东)、长道(今礼县东北)6县。

乾元元年(758年),取消郡建制,一律置州。至此天水郡不复存在了。从上述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平襄县作为天水郡附郭首县历经了188年。                                                   

天水古城

    

二、“四县”,即安远、鸡川、筚篥(甘谷)和通渭寨、县的设置

宋初,西边疆域只达秦州夕阳镇(今天水新阳镇,未过渭河,平襄县地被西夏和吐蕃占领。当时,宋以秦州,继以古渭州(今陇西)为据点,逐渐向西开拓,在平襄(通渭)境内先后设置了寨,后来逐渐过渡到县。

1、安远寨。历史上的安远是座城,是千年前古秦州之西的一座大城,天水古关。旧时是通渭县的南大门,现为华夏第一县(甘谷)重镇。从安远镇历来延用的门牌和地域名号仍可看到古代西陲边城的影子,像北城村中街、大城村南堡子、西校场、东校场、营房门等等,镇子里曾有双城、大城、小城的布局及叫法,城中设有瓮城,此外还有四个古堡,每个古堡都修建护城河、吊桥,堡内住有数十户人家,城中有堡实属罕见。公元1016年8月,河湟吐蕃嘉斯勒等领部属3万多人攻略三都谷(汉代叫射虎谷),被秦州知州曹玮打败,杀敌1000多人,此战事就发生在今天的安远。宋军在安远筑城修寨,重点设防,比附近的永兴寨、筚篥寨、通渭寨、鸡川寨等要早四五十年,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在宋夏横戈的岁月里,安远城和相邻筚篥城成为大宋最坚强的屏障。史书记载,安远古称柳州城,始建于宋代,取“安其远方”抵御外侵之意。宋天禧二年(1018年)置安远寨,属秦州。宋朝时诸王朝并存,平襄是当时北宋和西夏交战的前沿地带,宋朝廷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每夺一地,便筑城设寨。安远寨就是这种情况下,由杨满堂在宋真宗天禧二年征战时所筑成的攻、防两用的工事,取名“安远寨”。北宋元佑丁卯年(1087)十一月立有“安远古寨”石碑,残碑石刻可知:宋以前安远古寨由平襄所辖;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名为安远寨。民国《江安县志》记载:“安远山,县南四十里,有寨有寺,均有山名”,“集庆寺,在县南四十里安远寨,一名安远寺,元至正四年创建”。

安远古镇城墙

2、鸡川县。鸡川之名,史书凿凿,首现于北宋英宗治平四年间,较通渭之名的出现为更早,地理位置更险要。它是北宋陕西秦凤路秦州所领县、监、城、呰、堡中的七呰之一,既是重要的国防军事设施,又是一级基本的行政建制单位。元脱脱著《宋史·地理志》之陕西秦州“呰七:治平四年(1067年)置鸡川呰,属秦州。在南宋开国之始,金人南侵,统治当地,天会五年(1127年)置鸡川县。元朝(1279年)并鸡川入秦安县,但古城依然存在。鸡川古城,在湿清河西岸,呈长方形,依山而筑,东西620米,南北380米。北有瓮城一座,略呈圆形,直径27米。南北两面各有马面3个,东城墙的南北两端有墩台,西城墙有角楼。城墙基宽7米,顶宽1·5米,残高6·5米,夯层厚10-16厘米。城外有壕沟。城内外有大量的砖瓦残片以及宋钱、宋瓷等。应为金代所建。

鸡川寨城址

3、筚篥城,即甘谷县(今甘谷大庄杨家城子)。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受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的北宋名臣韩琦举荐,杨文广以秦凤路副都总管之职领兵镇守西北。是年7月杨文广率军疾驰百余里,抢先一步占据散渡河谷要地,并连夜修筑大甘谷口呰,名“筚篥城”。等西夏兵赶到时,杨文广已经据险坚守,西夏兵无法攻克,仓皇撤退时不忘留书一份“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西夏人可能没想到这次遇上的是名将杨文广,吓唬谁呢?文广瞅准时机,开城追击,大破夏军,杀敌数千,获得大胜,史称“筚篥大捷”。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谕,并赐“筚篥堡”为甘谷堡。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废甘谷县,于秦州属伏羌城置伏羌县(今甘谷县城)。

筚篥城

4、通渭县。宋熙宁元年,杨文广于擦珠谷筑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赐名“通渭堡”。熙宁五年(1072年),升通渭堡为通渭寨,领者达(后演变为“哲达”)、漆麻、本当、扑麻龙、达隆5堡,属熙河路通远军(今陇西)辖。崇宁五年(1106)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临挑路巩州辖。通渭寨遗址位于今什川镇古城村李家坪,依山而筑,南临古城沟,遗址平面呈三角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周长约1820米。寨墙夯筑,基宽10米,残高5-15米,顶宽2米,夯层高0·1-0·15米,墙外有马面、角墩,东西辟门,宽5·5米。外筑圆形瓮城,径38米。寨西200米筑有烽火台1座,西北面有宽约11米、深12米的壕沟三道,距寨分别为17米、68米、118米。保存较好,为通渭境内遗留宋代古寨之一,通渭县之名源于此寨。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耻”。天会五年(1127年),金在通渭境内置通渭、鸡川、甘谷3县。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通渭县移治今城区,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据《马营鉴志》记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肃王府在今甘肃境内设有三个苑马寺,马营即当时的东苑马寺。明永乐7年(1409年)改为安定监,隶属静宁州。清康熙14年(1675年),又改为马营监,马营即由此得名。康熙57年(1718年)戊戌地震。通渭县城被毁后,至乾隆13年(1748年)新县城未筑成前,通渭临时县治设于马营。

      筚篥(今大庄乡杨家城子)和安远于1950年划归天水专区甘谷县管辖。

2022年11月28日

宋朝时期的通渭寨瓮城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