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中国历史上那些治理黄河的专家

文章来源:搬史官     时间:2022-12-06 15:30     浏览量: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全长五千四百多公里,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或自治区,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利于种植,在世界各地大都处于蒙昧状态得时候我们的祖先便在黄河流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明,因此黄河又被称为“母亲河”。但在享受着黄河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在承受着黄河带来的伤害,由于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导致水灾频发,据民国时期沈怡《黄河年表》记载,历史上共发生黄河决溢1573次,有“黄河泛滥于天下”之说。黄河的每次决溢都会对两岸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甚至还会危及到古代王朝的统治,因此在古代治理黄河一直都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也间接导致了众多治水专家的涌现。

贾让,西汉末年的治黄战略家,当时黄河频繁决溢,灾患严重,朝廷征集治河方案,贾让应诏上书,提出了具有全面规划治理黄河的“治河三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建议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治河三策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治河文献,不仅提出了防御黄河洪涝灾害的对策,还涉及到灌溉、放淤、治碱、通航等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并首次提出了“补偿时间”和“移民补偿”概念,古人评价说“治河之策,贾让为千古之龟鉴”。

王景,山东即墨人,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永平初年,有人推荐王景擅于治水,于是汉明帝命其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永平十二年王景又受命主持修建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著,因功拜为河堤谒者。从史料来看,王景治河之后黄河经历八百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因此后世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

贾鲁,元代高平(今山西晋城)人,著名河防大臣、水利专家,在担任行都水监时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最终朝廷采纳了第二个方案。至正十一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民工十五万,兴役治河,在经过一百九十多天的努力,最终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告成功,人们为了纪念他把汴河改名为贾鲁河,把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命名为贾鲁河村。

潘季驯,明朝中期水力学家,嘉靖二十九年登进士第,自嘉靖四十四年至万历二十年,曾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潘季驯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发明“束水冲沙法”,这些治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的治河名臣靳辅、陈潢便是以潘季驯的方法治理黄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靳辅,今辽宁辽阳人,隶属汉军镶黄旗,清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康熙十六年时任河道总督,当时正是黄河、淮河泛滥极坏之时,通过实地调查后靳辅制定了“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的总方针,并继承明朝潘季驯的方法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其生前所著的《治河方略》也成为了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陈潢,清朝治河名臣,自幼不喜八股,喜欢攻读农田水利书籍,并到宁夏、河套等地实地考察,精研治理黄河之学。康熙初年,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靳辅临危受命为河道总督,在经过邯郸时看到了陈潢的题壁诗,于是邀请他进入幕府,协助治水。在治河方法上陈潢继承了明代潘季驯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主张把“分流”和“合流”结合起来,把“分流杀势”作为河水暴涨时的应急措施,而以“合流攻沙”作为长远安排,并发明了“测水法”,把“束水攻沙”的理论置于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正是由于靳辅、陈潢的指导有方,在他们负责治河期间黄河安澜无恙。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