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教育 >

新型网暴“围猎”教师,谁在入侵课堂?

文章来源:Vista成长实验室     时间:2022-12-05 20:28     浏览量:

“如果我面临类似的情境,会如何作为?”

撰文 | 彭宁铃

实习生 | 赫一诺  伍晓倩 廖奇娟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乱梗”音乐只持续了十来秒,那个陌生号码退出了会议室。没多久,又一个陌生号闯进来。如法炮制,十来秒又退出。课不停被打断,郑琳气得发抖。

郑琳是北京某中学初三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10月底,学校因为疫情连上了三天网课,从第一天开始,不断有人闯进会议室,反复干扰其他任课老师的课堂。

网课时代,类似情况正变得越来越常见。社交平台上,今年九、十月份,北京、内蒙、郑州等地网友均反映有外来者闯入网课直播间,通过开麦辱骂、播放歌曲,甚至播放淫秽视频等方式来破坏线上教学秩序,攻击教师。这种行为被称为“网课爆破”,侵入者则被称为“爆破手”。

河南新郑市第三中学教师刘韩博在家上完网课后意外离世的消息,更是令外界震动。刘韩博的大女儿说,十月中旬,网课入侵者针对母亲的暴力已经开始,10月28日晚,入侵者变本加厉,通过语音辱骂、共享屏幕干扰可见投屏等方式再三刺激母亲,最终母亲激动落泪退出直播。两天后,母亲因心梗去世,独自死在家中。

能怎么办?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多名受访者均透露出无力的愤怒。这种新型网暴,因“爆破手”匿名性强,且攻击范围仅限于封闭的线上课堂而非公共空间,很难追溯。如果老师对网络工具不熟悉,更是无奈。

作为班主任的郑琳也愤怒,但她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忍耐——她要把背后的人揪出来。

网暴的成本,3元

听说有人在网课会议室捣乱,班主任郑琳起初有些蒙,疫情期间上网课已不是一次两次,这样的情况却是初次遇到。她问学生们,这是怎么了。

“咱班肯定有人(参与)。”学生A给她指方向,称这类行为有群和贴吧,“肯定有人将(会议)号发到了微信爆破群里。”

对学生们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游戏媒体《触乐》此前曾对“网课爆破”做过深入调查。

据其报道,爆破手们多是学生,很清楚网课教学方式,这群爆破手们聚集在QQ群,在B站和抖音等视频平台发布提供入侵服务的广告,甚至明码标价。有“爆破手”称,只需3元就能“爆破”,只需提供网课会议号,也有人表示价格好商量,就是为了“图个乐”。

这意味着,网暴的成本如此低廉,只需几元,甚至只是“图个乐”,就能发动一起针对教师或者学生的网络暴力攻击。

据报道,“爆破者”多会换上相似头像和相同名字闯入课堂。其中“梦泪”是最为常见的头像。这脱胎于《王者荣耀》职业选手梦之泪伤。在今年8月,B站视频《国服梦泪猎手登场!》根据电竞选手“梦泪”的游戏画面创作而成,爆火后也让“梦泪猎手”成为“热梗”。

郑琳怀疑,爆破者与学生有关。作为班主任,上网课前她需要申请一个专门的腾讯会议号,让所有老师和学生进入会议室上课。“这个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知道,泄露也是我们班自己学生。”

2021年1月21日,北京门头沟,一位初三老师给学生上网课。(@视觉中国 图)

学生A向老师郑琳提出建议,将管理权交给他,“我帮你监管着,来了我帮你踢出去。”郑琳回忆道,自己考虑之后,并没有这样做。在郑琳印象中,这是个平时就爱捣乱的孩子,同任课老师起过冲突,也欺负过班里的同学。她并不放心。

出于各种考虑,郑琳自己在上课前正式提醒了学生,如果之前的爆课行为与本班同学有关,之后不要再做了。

没想到,她刚说完,开始上课,入侵者便再次光临。

各种“乱七八糟的”内容涌进网络课堂,郑琳也知道其中一些内容,都是B站或者抖音上的“破梗”。

这种爆课行为一旦开始,似乎就不会很快终止。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对本刊表达过爆课行为多次发生的情况。

课,上不下去了。愤怒和责任感驱使着郑琳,一定要查出背后的人。她试图用腾讯会议导出名单,可以看到用户昵称和入会昵称,入会时间和退会时间等初步信息,但始终无法精确锁定对方。她给软件官方打了电话,试图拿到在这期间登陆的用户资料,对方回应称“只能(先)报警”。郑琳回忆道,“官方也需要保护用户的私人信息,可以理解。”

她没有就此放弃,决定去派出所报案。郑琳要看看,到底是谁在背后捣乱。

谁是爆课者?

成都女孩晓荷,一直潜藏在爆破QQ群内“卧底”,偷偷调查那些网暴课堂的人。

今年9月份,晓荷刚上初中的弟弟,将班级会议号发到和朋友的小群内,后班级网课被入侵,弟弟因此受到处分。这促使晓荷生出想要调查这些网暴者的想法。

结果她发现,当时找到这些群并不难。混入其中也很简单。进群后只要将昵称前加上“ml”(“梦泪”的缩写)前缀,不让群主生气,就不会被踢。

据晓荷观察,群内大多是14岁到18岁的学生,似乎以男生为主。两个月时间,群里人数已从不到70人涨至近200人。谈到爆课行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造福学生”,因为学生上课太累了。他们还会在群内分享爆破“战果”。

“爆破手”们对可能出现的后果也并不害怕。晓荷对本刊说,“大不了学校记个处分,写个保证书,反正不会有刑事责任。他们就这样说。”

但有一次,晓荷看到,一个在群内跟着别人入侵了几次的学生称,自己在家附近听到了警笛声,很害怕。群主刚调侃对方,“该不是警察去抓你了”,另一个用户就发出了一串警号,表示自己就是警察,将学生“吓傻了”。

2022年9月8日,北京,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扎实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据介绍,“百日行动”以来,依法关停“网络水军”账号21万余个、非法网站185个。(@视觉中国 图)

当然,所谓警号是假的,对方只是觉得好玩。“真的很恶劣,假扮警察都做得出来。”

晓荷已经不太能理解这群人到底在想什么。

“正是因为这些人没长大,所以他们和主流社会文化之间有距离,(主流文化对他们的)亲和力是不够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教授认为,“大人世界”塑造了“学习正题”,“他们自己想干的很多事情全都不让他们干,他们对世界的不满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这位教授将此看作暴力亚文化内部的一种意义生产的过程。在他看来,网络上这些团体和“足球流氓”、摩托车党、“顶族”(在公共汽车上站在女性后面用生殖器顶对方)等具有共通性。“(都是)通过破坏来展示力量。通过毁灭,通过占领,通过施暴(达到成功),通过看到无辜者的痛,来达成快感。这是网络世界产生效能感的机制,使得一些人原来没有意义的生活突然产生一点意义——‘我要比我的同伴攻击得更成功’。这变成了一个竞争性的事业。”

有一次,晓荷在爆课群里就看到有人说,“我们将会成为历史,我们要把这个做到最大,让更多人知道我们。”

“一件事情上升成为事业,就发生了质变,它可以自我生产意义。”这位教授分析道,“这种暴力亚文化的意义生产其实只是他们自己内部承认。”

今年大二的淼淼也在九月遭遇了网课入侵。在淼淼看来,对方只能抢发言骂脏话,“除了心情不美丽其他实质性的伤害几乎没有”。刚开始,她也没有太在意,更多只是在看热闹。直到五十岁的辅导员被骂时,她才“破防了”。

2022年4月7日,济南,一位高三学生在备考,她白天在家参加学校网课学习,晚上写作业自习。(@视觉中国 图)

这天,网课被入侵时,辅导员说了句“哪班的孩子,快停下”,那边直接开麦骂,“扣1老师死妈。”淼淼说,那位老师的母亲当时恰好在住院,“对于她来说,这种话就是诅咒”。

辅导员愣了愣,选择了结束会议,称会议另开。但最终也没开成,她只是在班级群用文字说了内容。淼淼为她难过。“(入侵者)真的太恶毒了。”

“如果我面临类似情境,

会如何作为”

坐在派出所里,还在调查爆课者的郑琳,详细对民警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做完笔录,她希望警方能够介入调查。但花了一两个小时后,最终她被告知“立不了案”,从法律上警方无法启动下一步程序,也无法帮助查询。

“他们说这是我自己班级的学生,是老师自己的责任。”郑琳回忆道,自己一度觉得对方不重视。

“公安机关负责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处理,所以接受报案时,首先必须确定‘网课爆破’行为的性质,是否达到了治安处罚甚至刑事追究的社会危害程度,否则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上海律协未保委委员,上海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理事钱晓峰从法律程序上对本刊作了解释。

据钱晓峰分析,“网课爆破”行为是一种不当扰乱网课课堂秩序的行为。对于入侵者,根据行为人年龄、行为性质、严重程度、造成的后果不同,分别触犯校纪校规、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的相关规定,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具体而言,情节一般的,对于学生可以按照校纪校规予以批评教育、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直到开除等纪律处分;情节较重,达到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可以予以罚款和拘留;情节严重的,可以以寻衅滋事罪、侮辱诽谤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罪名进行刑事追究。

“公安机关要启动立案程序,必须达到公安机关管辖相关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立案标准。”钱晓峰指出,公众必须破除“刑法万能”的思想,认为一切不法行为都可以通过刑法解决。其次,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严格依照现有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来评价和处理有关刑事报案,也是绝对有必要的。

事后郑琳也明白了警方不予立案的理由,但这愈发让她感到无力。匿名的爆破者根本没有留下太多现实信息,“(我)这个虽然是小事,但除了警方这条渠道,我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郑琳的困惑,也是很多遭到爆课的老师甚至是遭受到网暴者常遇到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没有其他手段获取匿名网暴者的信息,而走法律途径,代价又太大。除非其行为最终导致一些恶劣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也看到了新郑市第三中学老师遭受网暴后猝死的新闻。“这种行为真的让人感到非常非常愤怒,因为同为教育工作者,我时常能够把自己代入进去。我在想,如果我面临类似的情境,会如何作为?”罗翔说,“虽然这个罪一般来说是亲告罪,不告不理,但是如果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那就可以变成公诉案件。”而如果公然侮辱他人,导致他人死亡或者导致他人自杀,通常都可以理解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新郑三中教师的悲剧吓到了一部分“爆课者”。有媒体在11月2日中午在QQ群中寻找相关团体,大部分群聊已无法搜索到。

本刊此后在一些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看到,此前有不少用户自称“爆破手”,也有人“请求出战”,一名10月26日还在下方评论“现在有(会议)号吗”的用户在接到询问“是否还接单”的私信时回复,“那都给别人老师整死了,不敢。”

“觉得那就是一个玩笑”

新郑三中的老师去世后,那些有过同样经历的老师,也开始讲述自己的遭遇。郑琳平时会去逛豆瓣,11月5日,在拥有24万多人的“教师”豆瓣小组里,她看到一位老师讲自己遭遇的真实的网课爆破经历。

这些故事有着相似的情节,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无力感。

“前不久才经历过,”郑琳忍不住回复道,自己都报警了,“最后还是我自己找出来的是谁。”

没有获得警方支持的郑琳,握着手里仅有的后台登录数据,最终尝试决定“诈”一下学生们。毕竟学生们才十来岁,社会经验没那么丰富。

在当天下午的班会课上,她严肃提及了爆课行为及危害性。“我已经报案了,肯定能把你揪出来。”郑琳威胁道,现在参与的学生能承认,还可以通过教育、沟通解决。“如果公安机关后期介入,下一步你就要留案底,到时候就不是跟我解决了,你跟公安机关解决去。”

单方面的试探和威慑结束后,很快,学生B主动找到郑琳“自首”。对方承认自己参与了爆课,但表示自己“只是一个‘从犯’”,看到别人这么干,自己才这么干的。

这意味着参与爆课的还有其他人。“主谋”是谁?B表示自己不知道。好在,郑琳手里还有另外一个线索——一位网暴者第一次进入网课时,没来得及改名,留下了一个开头为156、中间四位隐去的手机号。

“这是我最后的稻草了,手机号还不是全的。”郑琳回忆道,她最终决定,以初三需要收集学生手机号为名义,让学生挨个报号上来。这对即将升学的初三年级并不少见,郑琳没解释原因,学生们也没多问,号码很快收集上来。

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她把另一位学生找了出来——就是一开始,那个为自己解释爆课行为,以及试图帮自己管理线上班级的同学A。

此时,另一些情景也在郑琳脑海浮现出来:报警后,A曾告诉郑琳“老师你报警应该查不到”;B“自首”后,A还私下来问她“账号查得怎么样”。

查出结果,郑琳没感到轻松。最初,包括郑琳自己和几个任课老师都以为入侵者是网络上的陌生人,没想到真是自己的学生。她并不喜欢这个学生,甚至觉得他是个“坏学生”。可这个现实依然让她有些难以接受。最后,对方向任课老师们道了歉,也写了检讨,背了年级处分。但郑琳觉得,A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甚至觉得那就是一个玩笑。”

谁来负责

据新郑三中老师刘韩博女儿介绍,母亲去世前,曾经向学校反映网课遭到爆课的事情,但学校表示也没有办法,只能提醒老师们自我防护。直到她去世,当地警方才开始介入,立案调查。据其女儿介绍,刘韩博的手机也已经被警方带走取证了。

她的学生们也曾怀疑,可能有本班同学参与。“确实有两三个同学是怀疑对象”,其学生王琳对本刊解释道,事情发生后,一些学生也曾试图把对方找出来,可都没有切实的证据。

据王琳介绍,高一开学以来,他们只上了一个月的线下课,其他时间都在上网课,学生之间很多都不熟悉。

显然,网课时代的交流方式,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影响。冷冰冰的线上交流,让彼此关系比线下更陌生,甚至更容易产生敌意。

她还记得,遭到网课入侵时,“那些刚好不想学习的同学就在班群里发那些哈哈笑的表情包,他们会感觉很有趣。”

内蒙古初二学生李想也曾有过数次网课遭入侵的经历,甚至几个叫“梦泪”的人在班上“混到了眼熟”。第一次是在9月6日上午8点左右,五六个陌生人闯入了课堂,一个叫“单杀”的用户先占用了屏幕,打断了物理课,已近六十岁的女老师没反应过来,“单杀”随后开麦骂人,听声音,那是个大概13-17岁的女生,随后,一个叫“古驰”的年纪稍大的男生也开始骂人。“说了一些乱七八糟很恶心人的东西。”

李想发现,随着爆课者入侵,有些同学也会跟着喊起来。虽然是骂对方“烦”“捣乱”,却带着起哄的语气,令课堂上的混乱氛围更热烈起来。她一度怀疑他们是故意的。

悲剧发生前,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卧底”爆课群,晓荷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不少未成年的学生还开玩笑说,自己还小,反正也不用负刑事责任。

晓荷开始通过社交平台和媒体不断曝光群内的事,“能让更多人知道,引起有关机构重视。查不到,也尽量减少这种事情发生。”她说。作为一个“卧底”,晓荷认为,现在仍然需要学校和家长告诉孩子事情的严重性,让学生了解到事情的危害和后果,从根本上扼制学生加入。

前述社会学教授也提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怎样建立起道德观是重要的,要着眼于培养新一代人“真正的道德”。其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主要的,其次是整个社会对人品质的重要性的强调。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钱晓峰首先提出,应对未成年人开展网络素养宣传教育。他建议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热心公益律师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进行教学,注重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建议学校对任职老师开展网络授课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尤其是安全使用技能,突发事件处理,并进行必要的演练。

“发生网课爆破事件的学校更应当引起重视,对上述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不能听任老师自行处理。”钱晓峰说。

事情也正在起变化。晓荷在爆课群里注意到,在舆论重压下,爆课群已经不大谈论这类话题。而群主似乎打算把爆课、网暴做成一门生意了。群里开始有人卖能入侵手机的“黑科技”;群主也曾卖过可以查询个人信息的软件。“他们甚至把群的名字都改成了‘ml重回巅峰’,就是可能等(风头过了)以后,再次重回巅峰。”

* 访者中,除钱晓峰外均为化名

保护老师!↓↓↓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