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秦汉“角抵”和日本相扑有何分别?兵马俑几尊壮硕赤裸俑暗藏玄机

文章来源:阳Sir的考古之眼     时间:2022-12-15 19:29     浏览量:

摔跤娱乐,古已有之,但人们现在一提到相扑运动,却总是第一时间想起这是日本国技。殊不知,相扑运动实际上正是起源于秦汉之际流行的角抵运动,而秦始皇兵马俑中,就有好几尊这样的力士,在历史长河中演绎着千百年前力与美的角逐。

1、角抵与相扑‍

“角抵”这个词,在古代还有“角觝”和“觳抵”两个词可以通用。按照《集解》应邵对于“角抵”的解释:“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有角动物都喜欢争强好胜,它们在争斗时,便把自己的角作为进攻武器,顶撞对方,这和人与人之间的徒手肉搏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角抵”的本义,其实就是指徒手搏斗。

在文献典籍中,“角抵”一词最开始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中:

“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俳优之观”应邵注:“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角抵“之称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才出现的。但角抵的前身“角力”却出现得很早,可以追溯到两周时期的“孟冬讲武”之中,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具有军事意义的礼仪。

“《礼记·月令》孟冬之时,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但是后来秦二世为了满足自己的“淫乐”之需,便把之前军事礼仪的“角力”变成了娱乐表演的“角抵”,而“相扑”则在“角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娱乐化成分。

相扑一词,正史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王隐的《晋书·刘子笃传》中:

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以作乐。谓角抵戏。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 “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请使二郡更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

此时是相扑的最初阶段,其内涵与狭义的角抵类似,但是到了宋辽及以后时期,相扑便有了新的发展,从一则材料中,我们能看宋代相扑运动的基本规则。

第一,“以倒地为负”,而不是倒下之后还争输赢;

第二,“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可以进行持久战;

第三,“赤裸上身,只在腰间系带遮蔽下体”,甚至女子相扑中亦是如此。

所以,从着装方式、取胜方式、步法手法看,宋代相扑和如今日本相扑几乎别无二致。

2、陶俑与秦鼎‍‍

既然秦二世时期已经有了成熟的角抵运动,那么我们不禁好奇,他的父亲秦始皇会不会也喜欢这项运动?在秦始皇陵园编号为K9901陪葬坑中,有11件陶俑,其姿态及着装就与其他兵马俑截然不同,显得格外怪异。

比如其中的3号俑和5号俑,3号俑通高181cm,至肩高162cm,陶俑体大健硕,左臂下垂,右臂高举,发掘者初步认为其应为角抵中扛鼎力士的形象。

而5号俑通高172cm,肩宽55cm,此俑身材更加魁梧,体格健壮,上身赤裸,腹部凸鼓,臀部后翘,两臂则下垂于腹前,手中紧握裙前卷成半筒形的方形前搭。

这些陶俑在出土时,被定名为“百戏俑坑”,即有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如果说3号像是一位扛鼎力士,那么5号就更像是一个角抵选手了。实际上,在当时的百戏活动中,扛鼎和摔跤绝对是重头戏,而这两尊陶俑正是其生动地再现。

当然,5号角抵俑的对手目前还没找到,但3号俑扛的鼎,却似乎如影随形。这件秦鼎通高59.5cm,重达212kg,与百戏俑同出土于K9901陪葬坑。从其风格上看,与同期三晋及周鼎比较接近,推测可能是秦攻灭三晋和周时期、掳掠的战利品。

从兵马俑出土的几件陶俑以及秦鼎来看,秦代的角抵,至少包括了摔跤和举重两大力量项目,秦国这种“尚武”的传统,是秦军之所以能够横扫天下的凭借,但也正是因为“恃力”带来的穷兵黩武,让帝国根基逐渐崩塌,消散于秦末起义的战火之中。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