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历史 >

不与自己争得失:两人同为首辅,结局却大相径庭!

文章来源:大明山河     时间:2022-12-15 22:09     浏览量:

在历史名人中,我最欣赏和佩服的是唐朝的白居易。他是历史上少有的诗写得好,官做得大,事做得好,又懂享受生活的人,因为他深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与自己争得失,无论仕途平坦亦或是坎坷,始终潇洒度过了惬意的一生。

人生最大的内耗是不与自己争得失,看似一个简单的道理,“诗王”白居易恰恰做到了。

无独有偶,明朝一代名臣,柄国首辅时间最长的杨士奇也做到了,而同时代第一大才子解缙无论出身、学历、机遇都远远高于杨士奇,人到中年却落一个家破人亡的地步。同是永乐内阁大臣两个人,不同的结局的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01

少年时期:一个幼年丧父,一个世出名门

杨士奇(1365-1444),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后日子过得颠沛流离,但始终《论语》不离手。后随母改嫁小官吏罗性,八岁时偷偷祭拜生父让继父发现后,大为诧异,小小孩童竟如此孝顺。于是当场允许他恢复原姓,并拜托日后务必照顾自己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小杨士奇郑重的点了点头。少年期间,杨士奇视困难生活为第一老师,逐渐养成了谦虚、谨慎、老成的性格,也逐渐养成了心性沉稳、随遇而安的性格。

解缙(1369-1415),江西泰和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无比,史书记载他看书能一目十行,少年便已闻名乡里。十七岁时被当时户部尚书茹太素赏识,命县令越级授解缙为廪膳生。挟少年之威名,解缙为人处世不免有些飘飘然,自然把功名利禄放在第一位,患得患失。

02

青年时期:一个流浪江湖,一个深受皇恩

青年时期的杨士奇为了补贴家用,放弃了花钱无数的科举考试,而在私塾授课。后来学问突出传到知县耳朵里,于是聘他为教谕(县里主管教育的小吏,一百多年后海瑞也曾任过此职),孰料杨士奇不小心竟将印信丢失,无奈只得去职流浪江湖。也就是说,朱元璋在位的洪武一朝,杨士奇始终未做官,不断游走于湖北、湖南教学为生,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史料记载杨士奇的最高功名仅仅是秀才,但长期接触社会使他的学问能活学活用,异于同期学子们的死读书、读死书。这样流浪的生活长达近20年,期间做过教书先生、账房先生,甚至还做过体力活,但始终不辍手中的学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为下一步进入中央朝廷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1388年,十九岁的解缙不负众望,果然高中进士,为三甲第十名,并授庶吉士(国家高级储备干部),岁数之年轻,举国罕见。初入仕途的解缙意气风发锋芒毕露,接连向明太祖朱元璋写了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十策》,指出朝廷各部的弊端和各位开国功勋的种种不是,引起兵部尚书等重臣的弹劾。指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此一招无异是把朱元璋推在矛盾的最前端,朱元璋苦笑之下说其“心性些许不成熟”,只得放其回家闭门磨练心性,当然也有保护他的含义,而解缙至此还愤愤不平。其实,解缙的才华无疑是一流的,但急于成名的他太过于展示自己,引起开国功勋的众怒,而中断了才2年的仕途之路。

03

中年:一个终于厚积薄发,一个继续恃才放旷

建文一朝,两人终于有了交集。

建文年间(1399),建文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杨士奇被推荐为编纂官。吏部尚书张紞看到他的治世文章后惊呼:“此人的治世能力绝不是书呆子能写出的,真是个能臣啊!”从此杨士奇正式走入了仕途,三年后明成祖朱棣登基,非常欣赏他的实际治世才华,召之翰林院,不久后入内阁,从而走向了广阔的政治舞台,后又历经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功勋卓越,堪称柱国。后期,挖掘并培养了于谦这样的能臣,危难期间率众打胜了北京保卫战,为明朝续命近二百年。

而31岁的解缙也在建文朝复出,在翰林院任翰林待诏,解缙常叹皇帝不重用他。后,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惜其才,不久招入内阁。朱棣时代内阁为虚职,相当于皇帝秘书处。解缙经过几年时间编纂完毕《永乐大典》后越发狂傲,公开批评重臣户部尚书夏原吉不远小人;吏部尚书蹇义心胸不够宽大…得罪了一干重臣。后又公开参与太子储位之争,得罪了汉王朱高煦。不久后被下入诏狱,后被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所害,时年46岁。

纵观杨士奇和解缙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嘘不已,杨士奇自幼历经磨难,所以始终处之泰然,既能随遇而安也能做到厚积薄发,终成一代名臣,功成名就。而解缙身处名门、少年得意,青年受挫十几年并没有达到磨练心性的目的,复出后心狂气傲,处处争得失、得罪人,结果引起众怒被杀。

究其原因,有人说他是心狂所致,其实他的一生最大的内耗,就是与自己争得失,做不到失之泰然、得之坦然的境界,这在高层政治圈中实为大忌讳,最终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注:喜欢文史的点点关注

评论

www.130629.com ©2018-2022 雄安·容城
最新新闻资讯,热门视频
本站资讯文章自动爬取于网络
如果有冒犯,请发邮件786805664@qq.com,我们将立即删除。